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关于欧盟在华纺织品加工贸易复输欧盟及纺织品原产地证书管理事项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04:04:10   浏览:93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关于欧盟在华纺织品加工贸易复输欧盟及纺织品原产地证书管理事项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海关总署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关于欧盟在华纺织品加工贸易复输欧盟及纺织品原产地证书管理事项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海关总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哈尔滨、长春、沈阳、西
安、武汉、成都、南京、广州市外经贸委(厅、局),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广东分
署、各直属海关,各有关中央管理外经贸企业:
为进一步规范对欧盟纺织品出口证书的签发与管理,现将欧盟在华纺织品加工贸易复输欧盟出口证书以及输欧盟纺织品原产地证书签发及管理有关规定明确如下:
一、关于加工贸易产品复输欧盟
(一)根据中欧双边纺织品协议和双边丝麻协议的规定,对于中方企业出口的在中国加工后复进口到欧盟的纺织品,如符合欧盟现行外部加工规定,则不受双边协议规定的被动配额限制,适用由欧盟自主管理的外部加工贸易配额(以下简称“OPT”配额)。对于符合外部加工贸易规
定的复进口,欧盟将事先给欧盟进口商签发“预先进口授权书”(PRIOR AUTHORIZATION FOR ECONOMIC OUT-WARD PROCESSING)。
(二)中方企业出口OPT配额项下纺织品时,应凭进口商提供的“预先进口授权书”复印件(两份)以及相关出口文件,向所属纺织品出口证书签证机关申领原产地证书,原产地证书第9栏内应标明“预先进口授权书”的号码。
(三)签证机关在审核“预先进口授权书”复印件以及相关出口文件后,为出口企业签发原产地证书。同时,在一份“预先进口授权书”复印件上加盖欧盟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签证章,退还出口企业。另一份“预先进口授权书”留存签证机关。
(四)出口企业向海关申报OPT配额项下纺织品出口时,须向海关提交加盖了签证机关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签证章的“预先进口授权书”复印件,无须出具纺织品出口许可证。海关凭加盖签证章的“预先进口授权书”复印件办理出口验放手续。
二、关于原产地证书
(一)根据中欧双边协议规定,中方企业向欧盟出口双边协议项下纺织品(含配额和非配额)时,按不同产品分别向签证机关申领纺织品原产地证书、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签发机关申领普惠制原产地证书、或在发票或其他票据上声明产品系中国原产。上述两类原产地证书只供欧方海关
进口时核验。向欧盟出口配额项下纺织品须同时申领纺织品出口许可证。
(二)出口企业向我海关申报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时,海关不再验核原产地证书,对属配额项下纺织品验核纺织品出口许可证。
请各地外经贸委(厅、局)速将有关事项通知本地区纺织品出口企业。海关总署监管司《关于转发外经贸部〈关于停止使用对欧共体非配额类别装船证书的通知〉》(监货〔1995〕22号)和海关总署政法司《关于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海关验放问题的通知》(政法〔2000〕1
24号)停止执行。以往所发文件如与本文规定有不一致时,以本文为准。
特此通知
附件:“预先进口授权书”格式(任一份即可)
附件:EUROPEAN COMMUNITY
---------------------------------------------------------
|3|1.Holder |Identity No. |2.No and date of application |
|-| --- --------------| |
|E| | | | |
|C| --- | |
|I|Contact: | |
|F|Tel: Fax: | |
|F|-------------------------|---------------------------|
|O|3.Customs Supervising office |4.Last day of authorized exportation |
| | |---------------------------|
|G| |5.Period for reimportation |
|N| |---------------------------|
|I|-------------------------| PRIOR AUTHORIZATION |
|S|6.Rate of yield/method of calculation | FOR ECONOMIC |
|I| | OUTWARD PROCESSING |
|V| | (TEXTILES) |
|R| |---------------------------|
|E| |7.Origin (compensating|8.Country of processing |
|P| |products) | |
|U|-------------------------|-----------|---------------|

|S|9.Description of reimport compensating products |10.Category |11.CN |12.Quantity |13.Value |
| | |No |code | | |
|S|-------------------------|------|----|------|--------|
|M| | | | | |
|O| | | | | |
|T| | | | | |
|S| | | | | |
|U| | | | | |
|C| | | | | |
| | | | | | |
|R| | | | | |
|O| | | | | |
|F| | | | | |
| |--------------------------------|----|------|--------|
|Y|14.Description of temporary export | |16.CN | | |
|P| |15.Origin of the goods | |17.Quantity |18.Value |
|O|goods | |code | | |
|C|-------------------|------------|----|------|--------|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Nature of processing operations |
| |
|-----------------------------------------------------|
|20.Official use only |
| -------------------------|
| | |
|-----------------------------------------------------|
|22.Means of identification of |23.Authorization granted |
|reimport compensating products | |
| |By: |
| | |
| |Name: |
| | |
| |Tel: |
| | |
| |Fax: |
| | |
| |Signature: |
-------------------------------------------------------
附件:EUROPEAN COMMUNITY
---------------------------------------------------------
|2|1.Holder |Identity No. |2.No and date of application |
|-| --- --------------| |
| | | | | |
| | --- | |
| |Contact: | |
|Y|Tel: Fax: | |
|T|-------------------------|---------------------------|
|I|3.Customs Supervising office |4.Last day of authorized exportation |
|R| |---------------------------|
|O| |5.Period for reimportation |
|H| |---------------------------|
|T|-------------------------| PRIOR AUTHORIZATION |
|U|6.Rate of yield/method of calculation | FOR ECONOMIC |
|A| | OUTWARD PROCESSING |
| | | (TEXTILES) |
|T| |---------------------------|
|N| |7.Origin (compensating|8.Country of processing |
|E| |products) | |
|T|-------------------------|-----------|---------------|
|E|9.Description of reimport compensating products |10.Category |11.CN |12.Quantity |13.Value |
|P| |No |code | | |
|M|-------------------------|------|----|------|--------|

|O| | | | | |
|C| | | | | |
| | | | | | |
|R| | | | | |
|O| | | | | |
|F| | | | | |
| | | | | | |
|Y| | | | | |
|P| | | | | |
|O| | | | | |
|C|--------------------------------|----|------|--------|
| |14.Description of temporary export | |16.CN | | |
| | |15.Origin of the goods | |17.Quantity |18.Value |
| |goods | |code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Nature of processing operations |
| |
|-----------------------------------------------------|
|20.Official use only |
| -------------------------|
| | |
|-----------------------------------------------------|
|22.Means of identification of |23.Authorization granted |
|reimport compensating prod- | |
|ucts |By: |
| | |
| |Name: |
| | |
| |Tel: |
| | |
| |Fax: |
| | |
| |Signature: |
-------------------------------------------------------



2000年11月2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规则

交通部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规则

(交公路发[2002]590号)

2002-12-10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和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推动营运客车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行为,为客运线路审批、客运企业资质评定和核定运价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汽车产业政策,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营业性道路旅客运输的客车〈包括国产和进口客车〉的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应当遵循客车生产企业自愿、交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定、分级管理的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地进行。

第四条 凡产品已列入国家经贸委核准的汽车产品公告的企业,对现销售及拟投放道路旅客运输市场的客车,均可 自愿申请客车等级评定。

进口客车的生产企业或者其代理商自愿申请客车等级评定的,参照本规则执行。

第五条 交通部主管全国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

地〈市〉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 负责组织实施。

第六条 交通部负责国产或进口高级客车的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并向社会发布《高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 评定表》。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的或进口的中级客车的类型划分及等级 评定工作,并在本行政区域内发布《中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发布《中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时,应同时抄报交通部并抄送全国其 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对该省交通主管部门发布的《中 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应当予以认可,不得重复进行中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

第七条 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在核发营运客车《道路运输证》应当对照交通部发布的《高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典型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和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发的《中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对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高级和中级客车的等级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设施 设备进行核验,并要对在用营运客车类型及等级进行年度复核。

第八条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作为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的技术支持单位,具体从事以下工作:

1、接受交通部委托,负责受理国产或进口高级营运客车等级评定的申请、技术审查、现场查看和实测工

作,并将初评结果报交通部;

2、接受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邀请,派专家参加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组织的、对

本行 政区域内生产的中级营运客车等级评定的技术审查、现场查看和实测工作。

第九条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应当依据交通部发布的《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T325 -2002〉进行。

第十条 客车生产企业申请评定高级客车的,应向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文件及资料:

1、评级申报表(申请座位车评级填写附件一,申请卧铺车评级填写附件二);

2、客车主要配置汇总表〈见附件三〉;

3、申报车型定型的试验报告复印件〈附有正右、正左侧彩色产品照片2张〉;

4、产品质量保证书:

5、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客车生产企业申请评定中级客车的,应当向企业所在地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 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文件及资料:

1、评级申报表〈申请座位车评级填写附件一,申请卧铺车评级填写附件二〉;

2、客车主要配置汇总表(见附件三);

3、申报车型定型的试验报告复印件〈附有正右、正左侧彩色产品照片2张〉;

4、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二条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收到客车生产企业的高级客车评级的申请文件后,应当在3日内对文件是否 齐全有效进行初审。申请文件不齐全或者不符合高级客车条件的,应书面通知客车生产企业。申请文件符合要求的,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应当在报经交通部同意后,在30日内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查看和实测。如果现场查看和实测的结果与客车生产企业所提交的申请文件不符,以实测结果为准,并以书面文件通知申请企业。

第十三条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根据核实情况及实车核测结果,提出初评意见报交通部。交通部核准同意后,每 隔4个月拟文以《高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对外发布。对不符合条件未通过高级客车初评的,中国公路学会 客车学会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企业。

第十四条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组织的现场查看和实测专家应当具备汽车专业中级〈含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人数不得少于3人。

专家组组成人员除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专家外,还应包括客车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 道路运政管理机构的专家。

第十五条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收到本行政区域内客车生产企业的中级客车评级申 请文件后,应当在3日内对文件是否齐全有效进行初审,申请文件不齐全或者不符合中级客车条件的,应书面通知客 车生产企业。初审合格的,应当在30日内组织专家对申报车型进行现场查看和实测工作。如果现场查看和实测的结 果与客车生产企业所提交的申请文件不符,以实测结果为准,并以书面文件通知申请企业。

第十六条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对于专家现场查看和实测结果符合中级客车技术要求的,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每隔4个月拟文以《中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的形式对外发布。对不符合条件未 通过中级客车评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企业。

第十七条 中级客车评定的评审专家应当具备汽车专业中级〈含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数不得少于5人。

专家组成人员应当包括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的专家1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外省〈自治区、直辖市〉

专家各2人。

第十八条 现场查看和实测工作应当按照部颁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十九条 交通主管部门对《高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及《中级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表》公布后的 车型等级实施动态管理。

由于用户要求变更配置导致低于原定车型等级要求时,经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 构核准后,可以降低至相邻等级投放道路运输市场。

对于质量投诉多,年销售量小(高级客车低于30辆,中级客车低于80辆)以及车辆机械原因造成事故多的客车车 型,交通部应当在全国媒体上予以公示。

第二十条 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应当结合车辆年度审验,对在用营运客车等级 进行年度复核,对营运客车车内服务装备是否改动、是否有效及所贴统一标识是否与其等级相符进行核查,对于运输 企业擅自变更配置或改装导致客车低于原定车型等级要求时,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 可以将其降低至相邻等级,并将复核结果记录在道路运输证备注栏内。

第二十一条 负责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和中国 公路学会客车学会的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因工作失职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有关单位应当追究相 应的行政责任:触犯法律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评审专家在评定工作中,衔私舞弊、不能秉公办事,造成不良影响的,除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外,在5年内不 得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客车等级评定工作。

第二十二条 客车生产厂家对高级客车评定结果不服的,可以向交通部申请复核;对中级客车评定结果不服的, 可以向所在地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有关部门收到客车生产厂家的复核申请后,应当在30日内另行组织专家进行复核。

第二十三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交通部以前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则有抵触的,以本规则为准。

附件一:客车评定等级申报表(座);附件二:客车评定等级申报表(卧);附件三:申报评级客车主要配置汇总表

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工作管理规定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穗府〔2002〕19号

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工作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同时,停止执行以下6份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关于新闻工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一、《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穗府办〔1992〕7号);二、《关于加强新闻发布会管理的补充规定》(穗府办〔1993〕60号);三、《印发〈广州市举办新闻发布会登记暂行办法〉的通知》(穗府办〔1993〕81号);四、《转发省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务新闻发布管理的通知》(穗府办〔1996〕37号);五、《转发国办加强对国家重大经济信息发布管理的通知》(穗府办〔1998〕59号);六、《印发〈市政府重要政务活动和会议新闻报道工作规范(暂行)〉的通知》(穗府办〔2001〕3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工作管理规定

  一、为进一步加强政府新闻工作的管理,促进政府新闻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维护政府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制订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称政府新闻工作是指本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及承担一定行政职能的组织,通过媒体进行政务新闻报道的活动。

  三、本规定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新闻信息处负责办理。

  四、新闻发言人。

  (一)新闻发言人选定。

  1.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一般由市政府秘书长或受秘书长委托有关人员担任。

  2.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的新闻发言人由其主要领导指定。

  (二)新闻发言人职责。

  1.单位需要对外进行宣传和发布的新闻由其统一对媒体发布新闻或进行宣传。

  2.规划本单位年度新闻发布的具体内容、时间等实施方案并上报市政府办公厅。

  3.单位重大宣传报道的组织策划和实施。

  4.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发布新闻和宣传口径须与市政府口径相一致,并对市政府负责。

  5.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新闻发言人负责对本单位新闻联系人工作的指导、培训。

  (三)新闻发言人例会制度和内容。

  1.例会制度。

  (1)新闻发言人例会召集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

  (2)市政府办公厅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有关新闻发言人会议。

  2.例会内容。

  (1)传达市委、市政府新闻工作的新精神。

  (2)收集各单位新闻工作的情况。

  (3)通报前段时间各单位的新闻工作情况。

  (4)布置新闻工作任务。

  (5)交流新闻工作经验。

  五、新闻发布会(包括记者招待会、新闻座谈会)。

  (一)新闻发布会的办理。

  1.市政府自行召开或外市市政府与本市市政府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由市政府办公厅统一办理。

  2.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应经市政府办公厅同意。

  3.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自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应当经本单位分管领导审定后,报市政府办公厅备案。

  4.外市行政管理部门,外市市属事业单位需在本市自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或者与本市行政管理部门,本市市属事业单位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应当报市政府办公厅备案。

  (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

  1.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情况。

  2.与广大市民密切相关,需向全社会公布的重大事项。

  3.需广为宣传报道的有关政策、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

  (三)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要求。

  1.举办新闻发布会的单位要严格遵循新闻必须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得弄虚作假。

  2.新闻发布会应当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3.举办新闻发布会要讲求实效,规模适当,不得巧立名目搞有偿新闻。

  4.参加新闻发布会人员必须遵守会场纪律,不得扰乱会场秩序。

  5.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的内设机构不得以自己名义举办新闻发布会。

  6.凡需举办涉及物质产品、科技成果、项目技术专利等内容新闻发布会的事业单位,应向其主管的市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由受理的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并向受理部门提供市级以上质量监督、检测、专利等管理部门的认定书或证明书作依据。

  7.新闻单位根据发布会内容发出的有关新闻,须在报道的开头写明“据××新闻发布会透露”或“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8.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的市政府新闻联系人负责本单位新闻发布会的协调工作,并接受市政府办公厅的指导、协调。

  (四)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程序。

  1.市政府每周新闻发布会程序。

  (1)市政府办公厅拟定新闻发布会主题。

  (2)市政府办公厅确定出席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名单,包括新闻发布人、主持人。

  (3)草拟领导讲话稿、新闻通稿和主持稿。市领导讲话稿由有关部门及承办单位负责,成稿后报送市领导审定;新闻通稿、主持稿由有关部门提供,市政府办公厅审定。

  (4)市政府办公厅向有关新闻单位和部门发出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邀请函或通知。

  (5)市政府办公厅或有关部门应当至少提前24小时向市领导和主持人呈送邀请函和主持稿


  (6)市政府办公厅准备和布置落实会场所需设备。

  2.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以市政府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程序。

  (1)填表报批。向市政府办公厅索取报批表,写明新闻发布会的理由、内容、时间、地点,举办单位名称,负责人和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以及建议邀请的记者名单,由市政府办公厅批复,特殊情况的可电话联系。

  (2)经审核同意后,议定时间、地点、会务组织等事宜,申请单位应当协助市政府办公厅邀请和联系出席领导;拟写领导讲话稿并报出席领导审阅,拟写、修改、打印新闻通稿。

  3.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自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程序。

  (1)主办单位提前5天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详细情况报市政府办公厅备案,如需商请市政府办公厅配合的,应当在备案时一并提出。

  (2)邀请记者由主办单位负责。

  (3)市政府办公厅视情况派员参加新闻发布会。

  4.记者座谈会、招待会原则上由主办单位自行组织,必要时可商请市政府办公厅配合,其程序参照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单位自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5.外市行政管理部门、外市市属事业单位以及与本市行政管理部门、本市市属事业单位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的程序,参照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自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五)新闻发布会主持。

  1.市长、副市长出席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由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或授权有关人员主持。

  2.经备案后自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由主办单位自定。

  3.由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自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如邀请市领导出席,一般由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主持。

  六、市政府重要政务活动和会议的新闻报道工作。

  (一)内容和分工。

  1.市领导参加解决基层和群众生产、生活以及涉及经济、社会生活重大政务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落实。

  2.市领导日常公务活动、出席部门或地方的一般性、专业性的工作会议以及到各地检查指导工作,除市委、市政府有特殊安排外,一般不作报道;需作报道的,则发一条综合消息或简讯,由会议主办单位或陪同检查的部门、地方负责组织落实,报道内容由上述有关单位直接送市领导本人审定。

  3.市领导会见外省、市考察团的新闻报道工作,属市政府负责接待的,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协调安排。新闻报道内容由对口职能部门负责提供,市政府办公厅审核。

  4.市领导带团出国或出省开展对本市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考察、招商、举办展览等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由主办该项活动的市政府直属单位负责组织落实,必要时可根据市领导指示由市政府办公厅给予协助。

  5.市领导外事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市委外宣办(对外称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

  6.市领导参加涉台工作的公务活动,其新闻报道工作由市台办负责组织落实。

  7.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工作会议、市领导研究具体工作会议的有关内容需要作新闻报道的,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落实。

  8.市政府召开、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会务工作的全市性会议,其新闻报道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落实。

  9.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由职能部门负责会务工作、比较重要的部门工作会议,新闻报道工作由会议主办单位负责,市政府办公厅协助。

  (二)程序。

  1.市领导重要政务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程序。

  (1)主办单位在安排市领导重要政务活动行程时,要按有关规定一并提出本次活动的新闻报道方案,包括新闻报道的时间、报道方式、宣传口径、拟提供的资料,以及邀请新闻媒体的范围等,送市政府有关领导审定后组织落实。

  (2)由主办单位或主办单位委托市政府办公厅向有关新闻单位发出邀请函,邀请函应注明采访内容、时间和地点;主办单位还应当落实随行采访记者名单和联系办法,并向各新闻单位提出新闻报道要求。

  (3)由主办单位负责落实新闻通稿的草拟、审核、送审工作。

  (4)由主办单位指定专人(新闻联系人)组织记者现场采访,并向记者发放新闻通稿及有关资料。

  (5)由主办单位负责收集报刊、电台、电视台对该项活动新闻报道情况,并及时向市政府有关领导反馈报道信息。

  2.市政府重要会议新闻报道工作程序。

  (1)由承办单位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在会前拟出新闻报道方案,并经本单位领导审定后组织实施。

  (2)由承办单位指定专人落实邀请记者名单和联系办法,并组织记者参加采访。

  (3)由承办单位负责新闻通稿的草拟、审核、送审和发放工作。

  (4)由承办单位负责收集会议新闻报道情况,反馈给有关领导。

  七、领导专访、集体采访的新闻报道工作。

  (一)领导专访。

  1.新闻单位要求采访市领导的,应当向市政府办公厅提出书面申请,市政府办公厅经审核后视情况呈报市领导审定。

  2.根据市领导批示意见,由市政府办公厅向申请单位作出答复。

  3.拟刊发的文章须经市政府办公厅审核并报被采访领导审定后,方可刊发。

  4.新闻单位将刊发的文章寄送市政府办公厅存档。

  (二)集体采访。

  1.由市政府办公厅策划采访主题,拟定有关计划,呈报市领导审定。

  2.由市政府办公厅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提前3—5天向被采访单位发出采访通知。

  3.被采访单位收到采访通知后,要按要求做好相关的接待准备工作。

  4.由市政府办公厅确定参加集体采访的新闻单位,并提前2-3天向新闻单位发出邀请函。

  5.采访现场会的会务工作,由被采访单位负责。

  6.采访单位将刊发的文章寄送市政府办公厅存档。

  八、新闻报道活动中需邀请外国、港、澳、台新闻单位参与的,须按有关规定,分别归口外事、外宣、对台部门办理邀请手续和接待管理。

  九、对未经批准或备案擅自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单位及其直接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在《穗府信息》和《广州政报》上刊登。

  十、附则。

  (一)各区、县级市政府应当参照本规定制订本单位的新闻工作规定。

  (二)本规定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并根据施行情况适时修订。

  (三)本规定自2002年6月24日起施行。